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养成

别动不动就问孩子“怎么了”“心情怎么样”?可能适得其反(图文)

编辑:巧班长 更新时间:2024-04-05

别动不动就问孩子“怎么了”“心情怎么样”?可能适得其反1

  父母最在乎的就是孩子是否幸福快乐了。但若一直追问他们开不开心、喜不喜欢,结果可能适得其反。美国畅销书《用错了方法-为何孩子总是长不大》带着大人重新认识“情绪”这件事,如何教孩子面对它。

  美国畅销书作家施里尔发现,在有小孩的家庭,可能会一直听到父母问孩子“是否享受、喜欢”正在吃的冰淇淋? 对第二天要上学感到“兴奋”吗? 在公园玩有“开心、好玩”吗? ……时时要确认孩子的心情怎么了,也向孩子发出明确的信号,幸福快乐是多么重要的终极目标,似乎对每一件事都要感到快乐。

  施里尔在书里提醒父母,关心与确认孩子 的情绪诚然重要,但如果太频繁,可能适得其反,触发孩子的坏心情。

  《华尔街日报》节录本书,汇整诸多医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如果希望孩子幸福、快乐,最不该做的,就是不断询问、想要确认、或借此告诉孩子,幸福、快乐是最重要 的目标。而且无论生活景况如何,越是这样寻求幸福,就越有可能感到失望。

  原因之一,是情绪对于我们对它的关注有很强的反应性,愈关注它、它就会越敏感,甚至触发当事人觉得,是否应该要觉得不开心,发现自己其实没有感到快乐就是不对劲, 反而增加情绪上的困扰,或是对情绪的关注放大到影响其他事物的进行。

  换句话说,过度的情绪检查有可能会引发不好的结果。书中引述研究发现,不断确认是否快乐、追逐更快乐,使得同意“在我感到快乐的时候,我仍希望自己能更快乐”的青少年更可能出现忧郁症的征状。

  此外,情绪不只是直觉上的感受,更具有某种程度的可塑性。乔治城大学心理系副教授达顿研究美国、亚洲、非洲与俄罗斯的年轻一代情绪自我调节,发现情绪很容易被操控。 例如,大人问孩子“还好吗”、“怎么了”,常是出于关心、想知道有没有什么不对劲,或想帮忙;但如果因此一直鼓励孩子专注并详述自己的感受,尤其是陷入 困境的孩子,希望借此让他们处理情绪、让它过去,实际上可能会让孩子更走不出来,甚至有时会让孩子被情绪牵着走,在某些状况下让情绪引导行为,而且以为那些不完美的感受理当如此。

别动不动就问孩子“怎么了”“心情怎么样”?可能适得其反2

  不断确认孩子的心情可能让孩子难以自我控制

  最根本的事实是,人们多数时候只是感觉还好、或是没有特别感觉到什么。因为人生不如意事真的十常八九,多数时候是在处理自己的疲惫、感受、担心、工作或功课,学习跟这些事物和平相处、在压力中想办法继续向前走。如果孩子这样回答实话,会让彼此都太常焦虑;孩子如果一直被问觉得怎么样,烦到只能说没事,又可能会强颜欢笑、导致更忧郁。

  更严重的是,不断地确认孩子的心情,可能会影响正在做的事情。想想,球队的教练会不会在赛事中途,无来由地一直问球员感觉如何呢? 当下更重要的,是专注在所做的事情,而不是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感受。许多研究也证实,时时刻刻都在关注自己感受的人,不仅比较难完成任务,更可能难以自我控制,节食更不容易成功,饮酒的比例更高;自认为能够摆脱烦人思绪的人,更容易沉陷在流行的电玩中。

  施里尔建议,大人与其一直追着问孩子的感受,也要视情况告诉他们情绪有这些不可靠的面向与不完美之处;让他们了解,他们所感受到的愤怒、不平、迷惑不见得精确地反映实情;让他们认识“自己的感受是正常的,但有时也会遮掩事实与世界的光明面”。

  大人也要教他们学习、演练暂时先放下受伤的情感,甚至有时可能应该忽略一些转瞬即逝的情绪。 否则,如果在学校觉得不开心后就沉溺其中,没法先放下它,要怎么继续专心上课、度过一整天呢?如果总是把自己的感受放在最前面、以它为中心,怎么能成为别人的好朋友、或在工作中尽自己的责任呢?

  当大人过度执迷于孩子是否快乐,会导致孩子高估他们的快乐有多重要。施里尔建议大人可以换个方法,鼓励孩子设定目标、挑战可以承担的风险,让他们看到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值得他们关注、追求的事物,而不只是沉陷在成长的动荡情绪、忧郁中 。而且,在那更广大、有趣的世界中,说不定就藏着情绪的解方。(资料来源:华尔街日报)

Tags: 情绪管理 亲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