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巧班长 更新时间:2024-01-10
“你干嘛!我要跟爸爸说你推倒我的积木!”“妈妈,妹妹撕坏我的书!”天天上演的手足争吵让人烦躁、恼火,疲惫的家长或许选择直接介入纷争并大声喝止,或者试图忽视问题,然而这些行为往往无法有效解决冲突,容易让孩子感到沮丧和受伤。
家是小型的社会,是孩子进入真实社会前的练习场,手足争执提供重要的技能练习;在有效调节冲突中,能够让小孩练习管理自己的情绪、利用口语表达出需求、练习倾听他人的想法、试着理解不同的观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以情绪管理举例,从手足争吵练习孩子可能会去认识自己的情绪,“我为什么会这么凶这么愤怒”?“这件事情除了生气以外,我还有什么感受出现?”接着,尝试运用“具体描述行为”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妹妹,我知道你也很想要玩我的小车车,可是你突然把我的东西抢走,这样让我很生气也很想大叫。”
这个练习很不容易,家长平时跟伴侣或家人朋友相处,也可以多多使用描述行为的方式赞美孩子,以及表达事件的感受和对自己的影响。
许多主动介入纷争的家长是希望完全消除彼此的纷争,担心手足争吵会破坏孩子间的情谊;不过当父母选择主导争执结果,或许增加小孩的依赖性、使冲突升级,甚至造成责任转嫁的发生。
举例来说,孩子双方争吵不休时,家长直接替他们选择结果,下次发生类似的问题孩子可能会说:“就是你上次说/做…,所以我现在才会这样子。”如此一来,小孩“轻松”摆脱掉自己的责任,就不会认真思考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其实爸妈换个方式来引导,就能够让孩子从中学习人际交往的态度及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一起以正向眼光看待冲突与孩子成长之间的关系。
今日心理学网站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有效协助手足冲突的4 步骤,能让孩子从中学习成长和学会自行调解纠纷。
1. 建立基本规则
首先家长需要给予孩子明确的规则,让孩子了解在调节的过程中,他们应该表现出哪些举动才是合宜的行为。
例如:当手足在发表自己的想法时,不要急于打岔,应该等到对方把话说完,再适时提出自己的建议、想法;又或是最终彼此都同意某个解决方案后,彼此就该为此决议负责,遵循规则行事。另外,在事前可以订制三方都同意的罚则,避免孩子日后耍赖不认帐的事件发生。
2. 确认需要解决问题
家长协助孩子厘清“当下”问题的主轴,共同定位此冲突发生原因为何,而非陷入其他无关的事情;一昧强调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只会模糊焦点无法解决问题。孩子若是再三强调过去的事件,家长先提醒孩子专注于眼下,并给予承诺,事后聆听他过去所发生的,帮助孩子解开心结。
例如:大宝抢走二宝先拿到的红色蜡笔,虽然是因为抢蜡笔而发生冲突,不过大宝并没有用蜡笔的需求;宝妈询问过后才发现,原来是昨晚二宝抢了大宝正拿在手上的小汽车,大宝忿忿不平,今天才去攻击二宝。根本问题是在大宝的感受和二宝行为规则的建立,而非抢蜡笔!
3. 讨论每个孩子的观点
鼓励孩子发表心里的想法,带领孩子进行沟通,借此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立场、观点,了解并包容与自己不同的想法。切记,即便对孩子所说的无法全然接受,也不要打岔正在说话的孩子,当下并非管教的最佳时机!在教养上,人本主义学派主张“透过被理解,孩子也拥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
例如:当孩子在叙述事件过程与感受,家长可以给予孩子3-5 秒的眼神接触,加上微微地点头,给予孩子安全感,让他感受到我们是有专注于他的言论,并且肯定他所说的。
4. 制定、达成解决方案
邀请孩子共同集思广益,利用旧有的知识、经验互相撞击,激荡出具体、可行的新方法,此外,家长放手让孩子有足够的主导权去制定方案,当决议是经由孩子们自主产生,他们更可能会遵守制定的内容。
例如:过去在学校游戏,孩子和其他小孩都想要玩荡秋千,老师提出用猜拳轮流的方式,这就是既有的经验;调解时除了想到过去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孩子还思考到“什么时候轮到我”的问题,彼此讨论一个人能够使用该物品多久的时间,最终达成双方同意。
值得注意的是手足间的年龄差距,年龄较小需要更多的帮助,适时地引导他们厘清情绪、行为原因和兄姐的想法;家长是从旁协助的辅导者,而非在小孩当中选边站,甚至释放权力给特定孩子,使他掌握事情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不要在他们协商后,强行加入自己的解决方法。
《童年会伤人》书中提到:“大脑的思路会随着经验而改变,父母给予孩子的经验和环境都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展。”父母若带着情绪处理手足冲突,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家长选择的反应能够降低孩子争吵的频率,并教会孩子更好的相处,创造出和平的家庭。
手足争吵能让孩子从中学习调解纷争,家长以“教练”的角色,辅佐孩子说出自己的观点,让他们从中练习表达、协调等能力,最后决议出彼此认可的解决方案。达成一致性的共识,为这场手足争执创造出良性竞争的经验,与孩子们共同创造出“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