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养成

帮助孩子在不打人不咬人的情况下表达生气或沮丧(图文)

编辑:巧班长 更新时间:2024-01-05

帮助孩子在不打人不咬人的情况下表达生气或沮丧

  教育专家克里斯说:

  “孩子第一次咬人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他们正在一起玩耍,突然听到妹妹愤怒的惨叫声,接着是哥哥大声咆哮。然后妹妹高举手臂跑过来,上面有个清晰的牙印。”

  “原因是什么?她把她哥最爱的毛绒老虎摔到了房间的另一边。”

  当孩子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就可能会有踢人、打人、咬人、乱扔东西等行为,让人感觉不安,但其实是正常的。小孩子的语言能力有限,感到愤怒、害怕、沮丧的时候,说不出来,就会通过一些身体动作来表达。

  作为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了解他们的情绪,然后以不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做出反应。

  让他们知道“生气是正常的”

  “每个人有时都会生气、悲伤和害怕”——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但是不能因此伤害别人。”

  当孩子生气犯错时,直接了当说明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既能让孩子明确知道两者的界限,也不会让他们感到受羞辱或轻视。例如:

  搭建的塔倒了,你可以生气,但是不可以乱扔积木。

  你对弟弟感到生气是可以的,但是不可以打他。

  不得不离开公园,沮丧是可以的,但是气冲冲地跑开是不可以的。

  ……

  诸如此类,用简单的语言告诉他们界限在哪里。

孩子表达愤怒和沮丧

  提供健康的“生气”替代品

  一个学前班老师曾说,她不会说“不要在大厅里跑”,而是告诉孩子们“像猫一样静悄悄地走”或“让我们偷偷地踮着脚尖走过去。”她没有简单命令孩子“不要”,而是给了他们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

  如果我们只是呵斥孩子“不要打人”“不要咬人”,对舒缓他们心里的怒气并没有帮助。相反,我们需要为他们提供健康的替代品,教他们一些方法,例如:

  把感觉大声说出来。

  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向大人求助。

  使用深呼吸练习让身体平静下来。

  在等待平静期间,可以通过唱歌、数数或者想象来锻炼“耐心”。

  增进同理心

  当孩子们真的咬、打或踢别人时,这是一个帮助他们建立同理心的好机会。同理心是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我们想象别人的感受,然后以关心的方式做出回应。在感情平静下来后,基于同理心的对话听起来可能是这样的:

  “还记得今天早上你生气了,踢了你的朋友吗?有人踢过你吗?感觉如何?你觉得你的朋友感觉如何?下次你生气了会怎么办?”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到底哪些因素引起孩子的攻击性反应来练习同理心:孩子是不是饿了?是不是过度疲倦了?是不是害怕什么?是嫉妒朋友的玩具吗?受了什么挫折吗?或者仅是不合适的开玩笑?

  当我们回应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时——即使我们坚定而明确地制止伤害性的行为——我们也会提醒他们,他们是被关心的、被爱的,并且很在意他们是否也同样照顾他人。

Tags: 情绪管理 性格培养 儿童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