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巧班长 更新时间:2024-01-03
平时可爱的宝宝,有时会突然变得暴躁、会顶嘴,甚至和兄弟姐妹打架、乱摔玩具……,成为家里的破坏大王,搞得家里鸡飞狗跳,出门去玩也不守规矩,让父母压力很大。
孩子突然出现破坏性行为正常吗?
学龄前的小朋友表达能力和情绪的调节能力都尚未成熟,在学习情绪、社会规范的阶段出现破坏性行为是正常的。
专家说,家长平常可以观察破坏性行为出现的频率、持续的时间以及是否存在外界的刺激因素等。若孩子在没有受到刺激的情况下仍会突然情绪爆发,且状况持续6个月以上,已经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例如出现自伤或伤人的举动),才要考虑寻求儿童心智科等专业治疗,协助改善。
孩子的破坏性行为往往事出有因
专家进一步说明,“孩子的破坏性行为往往事出有因,是因不擅表达而发出的不安讯号,家长需要认真探询。”并建议父母可以从以下3个方向逐一排查,找到问题的源头,对症下药。
1,生理因素
若孩子有破坏性行为,首先要检查生理方面的需求。或许孩子是因为身体不适,从而出现激动的行为。以感觉统合异常为例,有些孩子感官信息输入与解读异于常人,如触觉敏感的孩子被轻轻碰一下,可能就会认为对方打他,因此生气地反击。或者,可以观察孩子是否有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迟缓等状况。
2,环境因素
若孩子的生理状况正常,家长可以进一步观察周围的环境是否有出现变动,如:家中有新生儿、搬家、换班级、课业压力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进而表现在行为上。
值得注意的是,环境不仅是物理上的,也包含社会环境,诸如:父母、手足、同学等的影响。因此专家也提醒家长要注意教养原则的一致,若爸妈因为心情好就纵容孩子,或照顾者教养原则不一致,也会让孩子感到困惑,觉得为什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讲的不一样,内心的冲突也会用破坏性行为来宣泄!
3,情绪的学习与认知能力有限
对学龄前的幼儿来说,情绪的认知与表达能力、社会的规范都处于摸索的阶段。宝宝可能会藉由破坏性的行为试探大人的反应,以获得社会经验。 “另外,家长也不要忽略1~4岁的小朋友语言能力也还没有发展完全。”专家提醒,幼儿思维非常敏捷,但口语表达的词汇却往往跟不上脑袋运转的速度。因此在遭遇困难、不舒服(如:感统异常)、有情绪却无法准确解读与表达时,就只能用“生气”这个最有效的原始情绪来让家长注意。
总之,作为家长,要多花点时间陪护观察自己的孩子,对影响小朋友情绪的因素要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在他情绪突变时知道事情的因由,方可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