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养成

对孩子有同理心,并非认同他的行为!破解3个常见的同理心迷思(图文)

编辑:巧班长 更新时间:2024-05-31

  “同理孩子会不会让孩子学不会反省,觉得大家都要让着他?”“同理后孩子情绪反而更大,为什么会这样?”在我们过往的经验中,被同理的经验寥寥可数,也就不了解同理与同意的差别。担心同理会宠坏孩子、放大他的情绪,让他无法独立。但实际上,同理非但不会导致爸妈担心的结果,反而有助于孩子的情绪认知与发展。

对孩子有同理心,并非认同他的行为!破解3个常见的同理心迷思1

  如今育儿资讯丰富,在教养孩子的路上父母也正在不停进步。学习抑制情绪、同理孩子,挖掘孩子行为背后存在的原因。但由于童年缺乏类似的经历,对于情绪的同理经验不足,因此常常会有家长将同理与认同混淆,并担心这可能会宠坏孩子。

  因此我们请专家就“同理孩子”常见的三大迷思,并逐一说明:

  1. 同理会纵容孩子的脾气

  说起“同理孩子”的迷思,首当其冲的就是“同理会纵容孩子的脾气”,让孩子认为凡事都要顺着他,学不会反省。对此,专家表示家长首先要厘清一个概念——“同理不等于同意”,同理是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理解他背后的真实想法,但理解并不代表接纳和认同孩子的行为是适当的。他强调,真正会宠坏孩子的是没有清楚、一致且坚定的教养原则。因此在同理的过程,也要坚定并清楚地和孩子说明规矩和界限。

  以当代父母苦恼的3C问题为例,如果孩子因为被老师责骂而不开心,因此打电动超过规范的时间。专家建议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是因为今天被老师骂了很不高兴,所以希望多玩一会,让心情好一些。但我相信你也知道,我们一直以来都说好了,最晚我们9点就要休息了。”既让孩子知道父母亲感受到他的情绪,又重申了原则。

  如果孩子听话地照做了,父母也要适时地帮助孩子排解情绪,例如询问他发生的事,一起聊天、提供解决方法,引导他下次可以怎么做,让孩子发现情绪不仅能用玩乐纾解,而能够逐渐学会用表达和思考的方式应对。

对孩子有同理心,并非认同他的行为!破解3个常见的同理心迷思2

  2. 同理会让孩子过于依赖、无法独立

  “不停安抚孩子的情绪,会不会让他无法学会独立、不敢面对困难?”答案是,不会。专家指出,被同理的经验是人类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来源。而亲子互动的品质更会影响父母同在或父母离开后孩子的情绪感受与行为表现。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充分让他们感受到同理所带来的安全感,才能让孩子放心地探索情感体验。日后面对挑战与困难时,父母陪伴、聆听的温暖经验也会给予孩子巨大的能量。反之,一个缺乏被同理经验的孩子,容易感到无助、孤立无援,反而会面对更多情绪困扰,没办法去解决问题。

  3. 同理会放大感受,让孩子情绪更强烈

  在同理孩子的情绪后,有时爸妈会发现他们的情绪更加剧烈,这也让不少家长疑惑是不是因为接纳孩子的情绪,反而放大了他们的感受。其实恰恰相反,专家说明,并不是情绪被“放大”了,而是孩子在宣泄真实的感受,他们完整的情绪就是如此强烈。这和我们难过时,一得到慰问就忍不住眼泪是同样的道理。而能够得到释放,对孩子来说也是好事。

  专家指出,真正会放大孩子感受的,反而是压抑。他进一步说明,在有强烈情绪感受的当下,如果不加以处理,情绪或许暂时会隐藏起来不被意识到,却并不会消失。只要面对同样的经历,就会再令人深陷。长远来看,处理和安抚好孩子的情绪绝对会比只命令孩子“不准哭”更有成效。

对孩子有同理心,并非认同他的行为!破解3个常见的同理心迷思3

  同理时,承认自己的情绪也很重要

  理解如何进行同理是一回事,实际操作又是另一回事。你可能会发现孩子讲不听,继续大哭、尖叫;也可能你发现没办法表达出自己的同理。有时候孩子需要父母给予解决的方法;或者他们的情绪强烈到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与时间。

  这些重担压在父母的身上,偶尔也难免会被孩子的情绪影响,感到沮丧甚至是生气。当出现这种情绪的时候,可能更难压抑怒气去同理孩子。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有情绪,在回应之前给自己冷静的时间是完全可以的。

  同理并不是一种工具,它是父母愿意超越自己的感受,去建构理解孩子的桥梁。它会给予孩子安全感、同理的能力,让孩子具备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学会如何应对自己以及另一半的情绪。刚开始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孩子也未必愿意配合,但只要持之以恒,相信孩子也会慢慢理解的!

Tags: 教养 幼儿教养 亲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