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巧班长 更新时间:2024-03-05
你对聪明的定义是什么呢?学生时期可能认为"学习力快"、"高智商"就是聪明,但出社会、历练越来越多后,我们对"聪明"的定义也随之不同!《守护教养法》作者小川大介就提出自己对聪明的定义:"能正确做出大家都会的事已不再是聪明,而是默默变成基本;想在这个社会立足,反而应该要强化自己的强项,能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专长。”
为了让孩子能长成理想中的"聪明孩子",父母可以做这3+1件事情培养:
1,认同
2、3岁的孩子正是叛逆期大爆发的时候,虽说是叛逆期,但其实是"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对事情开始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虽然还无法判断对与错、做事的时机,但还是自己的意识。
而这时候也是父母感到最头痛的时候,固执的孩子常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也完全听不进大人的劝告,但小川大介却建议大人这时候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认同":"我懂你的感觉"、"你很生气对不对?"。这种认同的词语不代表我们答应孩子的要求,而是培养信任的环境,让孩子的心态发展成"我可以自己感受、思考、行动"的自我肯定感。
而这样的认同直到孩子长成青少年也很重要,这时候的他们能做更多事,也会有更多自己思考过后的想法;比起急着阻止、告诉他们怎么做,不如先听听他们是怎么想的。
2,守护
小川大介提出的第二步骤就是"守护",小川大介:"有助于引发孩子的自主性,能激发孩子的挑战欲。"在小孩没有发生危险的状况下,让孩子适度的探索、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不过在守护的同时,父母要注意自己不是变成"监视"。而守护跟监视的差别又在于"信任",小川大介解释:"就像婴幼儿学走路时,我们会因为不信任而牵着他们的手,但渐渐等他们走得越来越好,我们就会渐渐放手,让他们自行探索",要做到守护而不监视,就是观察孩子的状态是否能处理好生活周遭的危险,慢慢调适自己跟孩子的距离感。
除此之外,也可以参考日本教育专家的"教养孩子四训":
婴儿时期,不要离开婴儿的肌肤;
幼儿时期,离开肌肤不要放开手;
少年时期,放开手不要离开视线;
青年时期,离开视线不要离开心。
3,等待
我们都知道,孩子初次做某件事情时都需要给他一点时间学习,这时候千万不能插手,但……你觉得你是在忍耐还是在等待?
忍耐是因为不信任,所以一直有"想要帮忙的冲动",而等待的时间就变成像是在忍耐一样煎熬;但等待是一种自然且信任的行为,因为知道他做得到,所以就只是在等他把事情做完而已。但父母仍要随时注意孩子释放出"帮我"的讯号,有时候小孩只是懒得动脑、懒得做,所以要父母帮,有时却是真的卡关、卡在某个点上,只需要父母稍加提点,就能顺利完成!
但"等待"对我们这些时间宝贵、注重效率的大人而言确实是挺难的,像妞编辑就曾等女儿自己穿鞋,卡在玄关20分钟,幸好当天是假日不赶时间,平日的话哪可能让他这样做?这时候小川大介就建议父母要跟孩子详细叙述理由,并解释时间安排给他听。当然不会一开始就成功,对2、3岁这种只活在自己世界、又听不懂话的幼儿来说更难,但等到孩子4、5岁后,就能渐渐要求孩子帮忙配合了!
PLUS:期待
做到以上三件事后,小川大介再额外提出一个原则:"期待"。小川大介解释:"若父母做不到以上三件事就对孩子抱有期待,就是施加压力!"因此我们就来谈谈何谓"期待"吧!
期待对孩子有多重要?父母的期待对孩子而言就是更上一层楼的动力!因为小孩跟大人一样,会有所谓的舒适圈,做习惯已经熟练的事当然比较容易,但父母能对孩子抱有期待、给出适度空间让他维持好奇心,孩子就能不断突破舒适圈,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