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怎么培养时间观念养成自律习惯(图文)
编辑:巧班长 更新时间:2024-02-25
小朋友没有时间观念,专家认为,应该及早建立孩子的"时间观念"。有时间观念,才能了解在有限时间里,自己能做多少事;没有时间感,就无法拿捏进度,也容易错误判断,老是到最后才哀号时间不够用。
建议以三阶段养成时间自律习惯。
第一阶段:认识时间
从生活中自然而然建立"时间观念"。
要建立孩子时间观念,可以从学龄前,让孩子留意时间,随时注意现在几点、还有多少时间。 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时间的存在,感受到时间随时在走,以及时间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时间必须融入孩子生活中,才会有意义。
1,注意现在几点钟
家长不要习惯直接告诉孩子"已经五点半了,快一点",相反的,要把看时间的球丢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注意时间。爸妈可以问"现在几点了"、"到六点还剩多少时间"。透过这种方式,让孩子累积对时间的经验值。
2,感受一段时间有多长
学龄前的孩子即使会看时间,正确说出"现在五点半",却往往只是认时间,不知道10分钟、20分钟是多久。 要让孩子了解时间的意义,搭乘交通工具时是很好的机会。 例如,从某站公车到某站要10分钟,就能让孩子感受10分钟是多久。 又或是"车子再一分半进站",孩子等待时就能了解"喔,这就是一分半。"
3,这些时间来得及做什么
"电影再5分钟就要开演了,我们要用跑的"、"卡通片快开始了,还剩10分钟,赶快把饭吃完",孩子要能感受"10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又例如等车时,爸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想:"三分钟去趟厕所来得及吗?"如果距离高铁下一班车还有半小时,"这段时间我们可以在旁边的书店逛一逛"。
4,喜欢的事让时间过得特别快
除了实际时间,还会有心理上的主观感受。遇到喜欢的事,会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让孩子体验,搭上摩天轮转一圈,"哇!15分钟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肚子饿排队买红豆饼时,"怎么还要再10分钟,好久"。孩子可以从不同情境中的快慢感受知道,同样的10分钟,用来看卡通、玩玩具,和写功课、做家事,对自己有什么差别。藉由一次又一次的感受,掌握在面对眼前不喜欢的事物时心态的调整。
5,约定的时间要自己注意
如果约定了时间,就该让孩子自己留意。例如孩子看电视限时30分钟,可以使用手机设定铃响自我提醒。"如果总是由爸妈提醒,会形成依赖:你没讲我就不会停,"专家强调,"孩子必须自己把时间当一回事,不是爸妈的责任。"
第二阶段:时间规划
规划时间,可以从安排喜欢的活动开始。
很多父母要孩子规划时间,就是排读书计划,孩子根本一点动力也没有。 "如果要让孩子有感,就要让他参与,是他感兴趣的,主动性就会出来,"专家建议,不妨从安排半天假期或一个活动开始。
如果有半天的时间,孩子想去儿童乐园玩,又要去逛商场,来得及吗? 要怎么安排? 小一的孩子已经可以思考车程多远? 应该几点钟出发? 吃饭要预留多久? 要待多久、要先玩什么设施? 甚至还要考虑排队状况。
第三阶段:时间管理
了解每件事情的意义,才能着手管理。专家提醒,时间管理不是要把时间填满,而是让孩子感受到,当时间运用有效率,就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使用,才能促使孩子有动力管理自己的时间。
时间管理的核心,也是最困难的环节:时间这么多,到底要放哪些事情进来? 刚开始,父母可协助孩子,把所有需要做及想要做的事列出来,以"紧急/不紧急"和"重要/不重要"分成四个类别。
但专家也提醒,"既然是自我管理,就必须是孩子认同的价值,而不是以爸妈认为的为主,这样孩子才会有动力执行。"
父母和孩子对于重要及优先的认知可能有落差(例如"打球"重不重要),这就必须透过亲子讨论,才能达成共识。
讨论过程中,孩子会解释为什么他觉得打球重要(或不重要),能帮助孩子思考和每件事情的关系。 "习惯被安排的孩子,如果对眼前的事不够深刻,连需要和想要都分不出来,怎么排出先后顺序?更不用说管理了,"专家强调,孩子必须有足够的经验,才能迈向自我管理时间。
时间管理又牵涉到每一项事情需要多少时间,因此,专家建议从日常生活练习。 例如让孩子写回家作业前先推估,写语文、数学、英语各需要多久时间?实际执行时有多少落差?为什么?透过一次次经验,孩子才有办法预估自己作业时间,进一步安排每天放学后的时间计划。